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,原名复旦公学,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,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。校名“复旦”二字选自《尚书大传•虞夏传》中“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”的名句,意在自强不息,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、教育强国的希望。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;1937年抗战爆发后,学校内迁重庆北碚,并于1941年改为“国立”;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;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,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;1959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(上海医学院前身)一起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。
学校已经形成“一体两翼”的校园格局:即以邯郸路校区、江湾新校区为一体,以枫林校区、张江校区为两翼。占地面积244.32万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149.23万平方米。此外,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、华山医院等11个附属医院,医护员工近1.5万人。目前,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1.41万人,研究生1.48万人,其中含学历留学生近3000人。学校有教职工5800人,其中专任教师2700人。
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,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。 其命名来源于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的名字。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,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,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。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。
相辉堂位于复旦校园邯郸路以北校区的中西部,原名登辉堂。登辉堂是在男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。一九二零年,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下南洋募捐资金在江湾建造校舍,一九二二年春基本建成,其中就有第一学生宿舍。这是一幢相当精美的建筑,为二层楼房,有房间九十七间,可住同学二百四十九人,价值银元四万五千元,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。两次松沪战争,男生第一宿舍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。
自一九四七年初夏在废墟中拔地而起,相辉堂便与复旦的成长风雨同路。弹指间,六十年转瞬即逝,而今的相辉堂已然成为了复旦校园中一抹不可或缺的风景,它不但是国内外重要宾客的演讲场所、是复旦学生活动的重要基地,更是深藏于每一位复旦人记忆深处的精神殿堂。相辉堂沉淀了流逝光阴中的人文情怀,却掩饰不了年岁的痕迹和那一抹飘摇。因为建造年代久远, 内部设施陈旧,相辉堂已日渐不能满足学校师生开展活动的要求,其修缮工作迫在眉睫。
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校友的要求,此次相辉堂保护修缮将本着“保持风貌、提升功能”的原则,为更高规格的学校庆典、大型会议、文艺表演以及影视观摩等重要活动提供场地;修缮后的相辉堂还将设有演出准备厅、多功能活动厅、贵宾接待厅等,配置800多个座位,辅助功能将更趋完善。
相辉堂保护修缮项目正在进行中。。。。。